深圳的无人机、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沈阳的机器人、无锡的物联网、西安的航空航天产业……近年来,不少地方新兴制造业蓬勃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勾勒出中国制造“新版图”轮廓。
是什么造就了这一批制造业的新高地?其对于打造制造业强国又意味着什么?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相关代表委员和专业人士。
制造业出现新格局
在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车间内,十多辆机车排列成行,场面壮观。这家公司的电力机车产品已占全球近3成的市场份额。
湖南株洲,如今已成为磁悬浮列车、高铁动车、新能源汽车、城轨列车、轻型飞机和新材料制造重镇,并已形成全国首个产业总值超过千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一些省份,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分享技术,实现了新经济新动能的横向转移和‘无中生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说。
在新经济的激发下,一批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在各地崛起:
在深圳,大疆创新2011年至2015年间实现年销售额100倍的增幅,占据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超过70%的份额。2016年大疆的全球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其中80%以上来自海外市场。
据深圳无人机行业协会的统计,深圳无人机企业已有300多家,年产值近260亿元,年增长幅度在30%以上。一个新的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以新松机器人公司为代表,沈阳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国产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
在中部经济重镇武汉,有“中国光谷”之称的东湖高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
……
“近几年,根据国土的区域空间布局、生产要素条件和研发制造基础,我国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行业方案和专项行动,推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版图’,打造出新的产业增长极。”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说。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制造业新的成长集聚,有助于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全国政协委员、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说。
立足优势培育创新土壤
在适宜的土壤里,创新就能迸发出强大的活力。一些代表委员和相关人士认为,从东南沿海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省份到西部内陆,一系列制造业新亮点的出现,既有国家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也是各地主观努力的结果;既有原有工业基础优势的发挥,更有对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技术的积极吸纳利用;既有龙头企业的引领,又有比较完善产业链条的支撑。
“扎根深圳、利用珠三角顶尖的供应链优势和人才储备,再加上深圳包容开放、鼓励创新的宽松氛围,这些是大疆成功的主要原因。”大疆创新副总裁徐华滨说。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对深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进行评估认为,深圳市依托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经验,基本形成从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到网络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政府部门制定了较完备的政策规划、服务措施和管理制度,园区建设、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到位。
“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经信委主任谢超英说,仅中车株洲所,就拥有一支近5000人的科研队伍,龙头企业中车株机获授权专利近1200项。
“为扶持‘动力谷’,株洲市给了很多政策支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南方工业公司总经理彭建武说,行政审批开通“绿色通道”,政策支持人才引进、降低企业成本,政府出面为新产品对接市场等。
“陕西有自身的科教优势和人才优势,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说,西安符合产业需求的高校资源较多,生活成本低,很多高新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西安。
孕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6年,湖南经济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水平,其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36.1%;陕西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三个行业利润增长超过100%;深圳市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我国制造业版图上出现新的产业集群,正在成长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通过抢抓机遇,利用一体化市场、开放经济、共享新型技术平台等,一些地区得以摆脱传统产业结构的羁绊,抢占新经济制高点,实现后来居先。”范恒山说。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说,大数据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几年,贵州、云南、重庆等西部省份通过大数据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强了实现‘弯道超车’的信心。”
“没有新的实体产业的发展,没有新动能的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方玮峰说,西部地区要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条件,为培育新动能夯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市长姜有为说,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革命趋势显现,为沈阳工业振兴提供了历史机遇。下一步,沈阳将以中德装备园为载体,使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高效对接,实现技术和产业双升级。(参与记者:林晖、许晟、徐扬、李铮)
推荐